中新網2月8日電 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美譽的少林功夫將申報聯(lián)合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新華社消息,少林功夫將申報聯(lián)合國第三屆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今年底將把候選檔案提交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處。
在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看來,聯(lián)合國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對少林功夫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如果能成功入選,將可以確立少林寺對于少林功夫的正宗地位,從而維護少林功夫的源頭。
在1500年歷史中,少林功夫逐漸形成了完整、系統(tǒng)的禪武文化體系。據少林寺流傳下來的拳譜記載,少林功夫共有708套,其中,少林拳、少林棍、七十二絕技、達摩易筋洗髓經等在華人世界家喻戶曉。
然而,為了世人習練和競技體育的需要,少林武術經常被簡化為方便易學的“少林拳”,人們所認識的少林功夫趨于單調,其宗教精神內涵逐漸缺失,真正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之處越來越少為人知。而出于利益驅動的某些冒牌“少林武館”也影響了少林功夫的聲譽。
“少林武術不是不能搞標準化,但是要分清楚‘源’和‘流’的關系。少林寺一定要抓住少林功夫‘文化源’這一點。如果把握好了‘源頭’,即使支流受了污染總還會有清流往外涌,”釋永信說,“如果被確定世界文化遺產,對少林功夫的保護將是有利機遇!
少林寺易筋經傳人釋延王說,少林寺已經建立了少林武術圖書音像館,并將建立“少林文化研究院”,系統(tǒng)研究少林禪、武、醫(yī)、藝術等少林文化。同時,少林寺今年將舉辦首屆少林功夫國際學術研討會。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寬容、協(xié)調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998年通過決議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兩年審批一次。中國昆曲成功入選了聯(lián)合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