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沐春風的溫和與低調
——紀念法國電影大師埃里克·侯麥
一直到80歲,他的電影始終是在探討人與人之間的愛情與友誼。無論是年輕人或中年人的愛情心境,竟然在七旬老翁的作品中得到最洗練透徹的詮釋,也是影史上的異數(shù)
文/梁良(發(fā)自臺北)
21世紀剛進入另一個新的十年,法國電影大師埃里克·侯麥(Eric Rohmer)便在1月11日于巴黎與世長辭,高壽89歲。當年的法國新浪潮五虎將之中,只有特呂弗英年早逝(今年是他逝世26周年),其余4人高達、雷奈、夏布洛都老而彌堅,仍在第一線拍片,侯麥本人在2007年才執(zhí)導完封刀作品《愛情誓言》(Romance of Astree and Celadon)。畢竟歲月無情,而侯麥在48年的導演生涯中留下了24部精彩的故事長片,也算是不枉此生。
侯麥的為人跟他的作品一樣低調,完全不像一般電影名家那么愛交際應酬和在大眾媒體上曝光,所以連法國人也對這位國寶級導演了解很少。臺灣的蔡康永曾在他主持的讀書節(jié)目中公開說過,他有一個朋友在法國巴黎大學念電影博士,侯麥是電影系的導師,但是一般的法國年輕學生都不太搭理他,認為侯麥只是來學院教課的普通“講”師,學生們經(jīng);杌栌,每次他上完課就自己默默地收拾包包走人,看來有點凄涼的感覺,根本不會令人想到他是被人膜拜的電影大師!跟侯麥合作了20多年的香港剪接師雪蓮也透露:她除了為侯麥剪接,亦曾為數(shù)部侯麥的電影以“Sebastien Erms”為名做配樂,這個假名正是雪蓮和侯麥兩個名字組合而成。
此外,侯麥自10年前開始拍攝了一系列以藝術家的模特兒為題材的短片,每部10至20分鐘不等,完成后都沒有面世。這些消息的曝光,讓影迷可以多了解一些侯麥的真性情。也許,這種低調個性得追溯到侯麥在電影導演之路起步時的步履維艱。
40歲事業(yè)起步
埃里克·侯麥1920年12月1日生于法國洛林地區(qū)的小鎮(zhèn)南錫,原名尚馬里·莫里斯·舍熱(Jean-Marie Maurice Scherer)。大學畢業(yè)后他移居巴黎,第一個職業(yè)是當教師,不久轉行當新聞記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翌年,他以筆名Gilbert Cordier出版了唯一的小說作品《伊麗莎白》。不久,侯麥的興趣轉向電影評論,整天泡在法國的電影數(shù)據(jù)館,因此認識了一批日后一同改變了法國電影歷史的年輕影迷:特呂弗、高達、希維特和夏布洛。
侯麥在這段期間非常祟拜拍過《貪婪》等片的大導演艾力克·馮·斯特勞亨(Erich Von Stroheim)和寫了《傅滿洲》系列的小說家薩克斯·侯麥(Sax Rohmer),于是將他們兩人的姓名組合成了自己的藝名埃里克·侯麥(Eric Rohmer)。
1950年,侯麥成為權威雜志《電影手冊》的影評人之一,他曾與夏布洛合寫過一本研究美國懸念大師希區(qū)柯克的書《希區(qū)柯克:他的前44部電影》。1956年,侯麥接下了二戰(zhàn)后西方最重要的電影批評家和理論家安德烈·巴贊的主編位子,連續(xù)做了7年《電影手冊》的主編,直至1963年因為受不了雜志社的一些激進派同仁批評他保守,才離開了這個培育出一大批新浪潮電影主將的大本營。
侯麥在擔任影評人和雜志編輯期間,已經(jīng)嘗試親自拍電影,先是陸陸續(xù)續(xù)完成了5部短片,在1958年才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長片《小小模特兒》,可惜此片卻因故被迫半途而廢。第二年,侯麥再度挑戰(zhàn)故事長片《獅子星座》,這次影片雖然完成了,但放映后反應冷淡。而在同一年,在《電影手冊》的哥兒們高達導演了他的第一套長片《斷了氣》、特呂弗開拍了他的處女作《400擊》,則轟轟烈烈地打響了“新浪潮”的招牌,侯麥當時的心情如何可以想見。
60年代初,侯麥著手開拍他的《六個道德故事》(Six Moral Tales)計劃,把18世紀的一些寓言故事改編成現(xiàn)代背景,內容均圍繞著友誼、愛情、道德等相關命題。1962年推出系列的第一部《蒙梭的女面包師》,其后陸續(xù)推出《蘇珊的事業(yè)》(1963)、《女收藏家》(1967)、《慕德之夜》(1969)、《克萊爾之膝》(1970)、和《午后之愛》(1972)。
《六個道德故事》的第一和第二部推出時均未引起太大注意,一直到了第三部《女收藏家》終于叫好叫座,第四部《慕德之夜》更上一層樓,并且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原著劇本”的提名。侯麥總算成功地引起了法國觀眾的注意,那已經(jīng)是他成為長片導演之后的第十年。
侯麥曾將這個系列的故事寫成了6則短篇小說,臺灣曾出版此書,名為《六個非道德故事》。故事中的男男女女經(jīng)歷了一些最基本的愛情試煉,包括:忠誠、背叛、猜疑、妒忌、心猿意馬、似是而非等等,微妙地直指人性深處。這些故事大部分從“男性”角色出發(fā),一再細膩地詮釋男人自以為操控了大局,卻跌跌撞撞地陷入愛情盲點,想不到最后能全身而退的竟然都是女人。侯麥與眾不同的愛情觀點,顯示了他在兩性關系上獨到的敏銳洞察力。
以《六個道德故事》系列中最受好評的《慕德之夜》為例,就能看出侯麥作品的個人特色。故事描述一位男性因為氣候太差、雪下得太大,只好留在他心儀的女性家度過一宿。在孤男寡女共處一室的情境下,侯麥采用直接的對話來凸顯兩個人當時對欲望的心猿意馬。但結果呢?這對男女聊了一夜,睡了一夜,以為會發(fā)生的事情卻什么也沒發(fā)生!
60歲成為電影界新寵
侯麥藉《六個道德故事》系列奠立了使人如沐春風的溫和低調電影風格,他的作品吸引觀眾的地方并不是其表現(xiàn)形式多驚人,或情節(jié)多曲折離奇,甚至也沒有華麗的場景和服裝,而是讓他的主角走入簡樸自然的真實生活,在其中以理性與感性兼?zhèn)涞膼矍檎軐W進行文明而優(yōu)雅的博弈,如此即造就了侯麥電影獨有的特殊魅力,尤其能捉到法國人的生活情調。
不過,真正讓侯麥在國際影壇上揚眉吐氣、令更多觀眾接受大師作品的魅力,則要到80年代《喜劇與諺語》系列的出現(xiàn)。這個新的系列也陸續(xù)拍了6部電影,每部片都以一句法國俗諺為母題,各自發(fā)展出一部巧妙的愛情喜劇。這6部片都十分成功,其中3部更在多個國際電影節(jié)上大放異彩,得獎無數(shù),使當時已年過60的侯麥頓時成了全球藝術電影界的新寵兒。
首建奇功的是1983年導演的《沙灘上的寶琳》,獲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接著1984年的《圓月映花都》獲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佳女主角獎;然后1985年的《綠光》獲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金獅獎,讓侯麥的藝術生涯攀上顛峰。
我們不妨從《綠光》再深入看看侯麥的獨特魅力。法國名小說家凡爾納在其著作《綠光》中提到:“誰能看見綠光,便能得到幸福!焙铥湵闶且源酥V語為靈感拍攝這部電影。片中的女主角叫黛芬,這個女孩平日意見特多,在朋友眼中是一名不合群的怪胎。然而黛芬卻滿心期盼能在那年夏天的度假過程中找到真愛,她的內心充滿矛盾,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她的尋愛過程千回百轉,就在她決定暫停休假踏上歸途之際,真愛卻悄悄地在歸途的車站一角浮現(xiàn)了。在電影最后,夕陽西沉、一抹綠光果真從海平面射出,當時全場觀眾忍不住爆出如雷掌聲。
到了90年代,侯麥創(chuàng)作了他的第3個電影系列《四季故事》,開始于1990年的《春天的故事》,然后是《冬天的故事》(1992)、《夏天的故事》(1996)、最后結束在《秋天的故事》(1998)。從影片的題材、故事的發(fā)展、以至那種親切自然的日記體敘事方式,在老祖父級的侯麥手上完全舉重若輕,處處滲透出青春的情懷。無論是年輕人或中年人的愛情心境,竟然在七旬老翁的作品中得到最洗練透徹的詮釋,也是影史上的異數(shù)。
臺灣的侯麥迷不少,所以曾出版了《四季的故事》一書,除以中、法對照的方式呈現(xiàn)劇本的雋永對白外,還由作者親赴法國專訪侯麥,對其人其事作了第一手報導。
80歲轉向古典歷史劇
在進入21世紀之后,侯麥已大膽揮別他最拿手的愛情小品,轉向自己從未拍過的古典歷史劇進行新探索,又與時俱進地嘗試數(shù)字電影的新技巧,其忠于自我的學者本色表露無遺,這種性格也可見于其最后一部故事長片《愛情誓言》。
本片改編自17世紀作家歐諾黑·杜爾非的長篇代表作《阿絲特蕾》,是一部具有非常濃厚田園牧歌色彩的電影。為了呈現(xiàn)原著中的質樸之美,侯麥煞費苦心,挺著老邁身軀到這個堪稱是全法國最具原始風光的奧文尼區(qū)拍攝,并將那些以火山巖建造、具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羅馬教堂一一入鏡。
侯麥在片頭以字卡告訴觀眾:“《愛情誓言》的故事發(fā)源于佛瑞茲平原(作家杜爾菲的家鄉(xiāng)),但當?shù)匾驗橐言夤I(yè)污染,他只好搬到法國中部風光明媚的奧文尼區(qū)拍攝。”沒想到電影才在法國上映不久,立即惹惱了佛瑞茲平原的管理委員會,一狀告上法院,指《愛情誓言》的法國制片公司蓄意中傷,其實佛瑞茲平原依然美麗如昔。法院以不符司法程序的理由駁回了該項訟訴,但該委員會不肯善罷干休,干脆直接控告侯麥誣蔑。這一連串的控告像連續(xù)劇,除了打響兩個法國觀光名勝——佛瑞茲平原和奧文尼區(qū)的知名度外,《愛情誓言》的票房也隨之水漲船高,無辜的侯麥竟也因禍得福。
埃里克·侯麥于2001年9月7日獲威尼斯電影節(jié)頒發(fā)終身成就金獅獎,大會放映了這位法國電影大師當時用最新數(shù)字技術將人物合成18世紀法國風景畫影像的創(chuàng)新作品《貴婦與公爵》。他們贊譽侯麥是一位“直面自我,在市場經(jīng)濟壓力和美學風格變幻中表現(xiàn)卓爾不群”的電影作家,又說他的電影“在記錄時代的社會意義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評價都相當公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