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老:守護記憶的旋律,照亮前行的智慧
中新網(wǎng)北京5月8日電 當科技與人文相遇,冰冷的代碼與設備也有了關懷的溫度,并逐步搭建起跨越代際的橋梁。
2024年11月起,中國網(wǎng)絡社會組織聯(lián)合會攜手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基金會、中國新聞網(wǎng),由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wǎng)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組織開展“數(shù)愛無疆”數(shù)字公益故事征集展播活動,最終遴選出50個具有代表性的數(shù)字公益故事。

騰訊音樂的《聽見·記憶的回響》與大學生團隊“桑榆未央”的智慧課堂,兩個不同領域的公益實踐,正以科技之力,守護老年人的過去與未來。
對于阿爾茲海默病患者而言,記憶如同手中的流沙,無聲無息地從指縫間消逝。
國際醫(yī)學期刊《柳葉刀·公共衛(wèi)生》報告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阿爾茲海默病患者超983萬人,數(shù)量居全球之首。這種病一旦確診就很難治愈,如果能在MCI(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就有意識地進行干預,則可以適當延緩病情。
在科技的介入下,那些被時間侵蝕的記憶,有了重新凝聚的可能。
有科學研究表明,40赫茲伽馬頻段的聲波刺激能夠改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的大腦活動?;谶@一發(fā)現(xiàn),騰訊音樂聯(lián)合黃渤、胡海泉、姜育恒、周傳雄等9位愛心傳播官,對他們的經(jīng)典歌曲進行技術處理——通過雙耳節(jié)拍原理,對音樂進行差頻為 40 赫茲的雙耳渲染。當《再回首》《暖風》等承載時代和個人記憶的旋律響起,熟悉的歌詞與科學的頻率交織,不僅喚醒了患者們的情感共鳴,還潛移默化激活了大腦神經(jīng)。
2021年,騰訊音樂推出“聽見系列”公益IP,其中《聽見·記憶的回響》項目,首次將40赫茲伽馬音頻處理技術應用于音樂療愈,用多種方式傳遞音樂的溫暖。除了音樂播放,團隊還開發(fā)了“記憶訓練模式”:歌曲播放時,部分歌詞被刻意留白,鼓勵患者憑記憶填補空缺。青少年學員還通過AI工具創(chuàng)作的公益單曲《不褪色的愛》,呼吁大眾關注和了解阿爾茲海默群體和家人,稚嫩的童聲與科技感結合,傳遞著跨越代際的關懷。
科技浪潮正在全面改變生活場景,許多老人卻被“數(shù)字鴻溝”困在原地,在時代的快節(jié)奏中顯得有些步履蹣跚。
2019年,陜西中醫(yī)藥大學的劉龍泉、劉文源等學生發(fā)起“桑榆未央”助老志愿服務隊,用5年時間,幫助上萬名老人握住“智能時代”的手。
在團隊創(chuàng)立初期,成員僅僅只有四五個滿懷激情卻經(jīng)驗尚淺的同學。為了推廣他們的公益項目,幫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數(shù)字生活,他們走訪了十幾個社區(qū),每到一個地方都耐心細致地手把手教老人們?nèi)绾问褂檬謾C。
2021年起,“桑榆未央”團隊深入秦陽、金泰、西電等多個社區(qū),開設了一堂堂生動有趣的“智慧課堂”。課堂上,大學生志愿者們耐心細致地教授老年人如何使用手機支付、如何視頻通話、如何在線預約掛號等技能。
不僅如此,他們還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推出了“沉浸式、線上線下互動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定制化的教學材料、線上微課、智能手機應用教學視頻等多種形式,讓老年人隨時隨地都能學習新知識,在智慧課堂之后,團隊還會講授關于防電信詐騙的內(nèi)容。
而且,他們的課堂不止于科技——慢性病預防講座、八段錦教學、手工活動等穿插其中,老人們在掌握技能的同時,也能找到社交的樂趣。
《聽見·記憶的回響》用旋律對抗遺忘,“桑榆未央”以教學消弭隔閡。科技助老不僅是技術的應用,更是對生命尊嚴的守護,讓老年人既不被時代拋下,也不被記憶遺忘。(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10日 09:39:11
- 2025年05月10日 09:26:38
- 2025年05月10日 09:13:41
- 2025年05月09日 16:08:09
- 2025年05月09日 15:03:42
- 2025年05月09日 15:02:40
- 2025年05月09日 14:54:59
- 2025年05月09日 13:41:03
- 2025年05月09日 13:40:41
- 2025年05月09日 11: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