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傷疤”與“治愈”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題:博物館的“傷疤”與“治愈”
中新社記者 曾玥
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如約而至。在人類文明史上,火災與戰(zhàn)亂始終是博物館生存和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威脅。遭受重創(chuàng)之后的博物館如何“治愈傷疤”長出“新肌”,也是文博界乃至全社會一直思考的重大問題。
2018年9月,在慶祝建館200周年僅3個月后,巴西國家博物館發(fā)生火災,2000萬件藏品中的90%被焚毀。近日,該館館長亞歷山大·凱爾納在來華參訪期間告訴中新社記者,目前重建工作正在推進,修繕后的巴西國家博物館將于明年重新向世界開放。
根據復盤,他認為這場火災反映出博物館以往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和投入不足,導致長期缺乏基本安全防護措施。
“這場火災使我們深受教訓?!眲P爾納說,經此一劫,不少機構升級了防火和其他安全防護系統(tǒng),巴西的文化遺產保護狀況也正逐步改善?!拔覀兊哪繕耸怯米顕栏竦陌踩珮藴手亟ú┪镳^,希望能成為巴西乃至拉美地區(qū)的示范案例?!?/p>
“治愈”的過程離不開各方支持。據凱爾納介紹,近年來,巴西國家博物館收到多國的募捐資金、捐贈文物和合作意向。其中,中國合作伙伴及各方面對巴西國家博物館的重建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馂陌l(fā)生后,中方團隊當即表示愿意幫助巴西國家博物館進行重建。當年11月,兩國國家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在展覽互換、文物研究、考古發(fā)掘、技術創(chuàng)新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拔覀儗Υ诵膽迅屑?。如果沒有國際合作的支持,我們絕不可能實現(xiàn)重建?!?/p>
談及博物館的未來,凱爾納認為關鍵在于年輕一代的認知和認同。
“這正是我在那場災難后看到的未來?!眲P爾納回憶說,重建過程中,巴西國家博物館收到各國孩子們寄來的信和畫?!澳切┛蓯邸⒄嬲\的信件讓我深受感動。孩子們前來‘擁抱’博物館,渴望屬于他們的博物館能早日回歸,而這正是我們的義務、責任,以及將要實現(xiàn)的目標?!?/p>
這也使凱爾納更加意識到,博物館應成為對話之地。“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正迎來一個絕佳的機會,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規(guī)劃重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博物館?!?/p>
對于凱爾納來說,博物館的“傷疤”意味著謹記教訓,而對波黑國家博物館館長米爾薩德·希亞里奇而言,博物館的“傷疤”提醒人們要珍愛和平。
坐落于薩拉熱窩市中心的波黑國家博物館始建于1888年,收藏有眾多珍貴的文物、藝術品、史料以及大量書籍。這座博物館曾歷經兩次世界大戰(zhàn),在波黑戰(zhàn)爭期間遭遇損毀,后因資金短缺而被迫短暫關閉。
“歷史是生活的導師(Historia magistra vitae)?!毕喞锲鎸?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記者說起這句拉丁諺語,“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精髓,是我們作為人的本質,我們應該從歷史文化中學習并塑造更美好的未來?!?/p>
他坦承,戰(zhàn)后修葺博物館并非易事,波黑國家博物館至今面臨多重壓力?!拔覀兊牟┪镳^遭受了很多創(chuàng)傷,但是它也學會了適應新的現(xiàn)實,迎接新的挑戰(zhàn)。”
在希亞里奇眼中,得益于波黑獨特的地理位置,從舊石器時代到近現(xiàn)代各個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先后踏足這片土地,相互交流、共同生活并留下痕跡。
“后人發(fā)現(xiàn)并解讀先人的遺跡,發(fā)現(xiàn)每個人在歷史中留下的一筆,都造就了今日此地的獨特情景。”希亞里奇認為,這既是波黑國家博物館試圖講述的故事,也是歷史給予后代關于包容性、多樣性的啟示。
如果博物館的“傷疤”是歷史的痕跡,那么讓“舊疤”生出“新肌”便是當代的考題。在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副主席張仁卿看來,“治愈”博物館的“傷疤”離不開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合作、守望相助,而這恰是題中應有之義。(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19日 15:57:25
- 2025年05月19日 15:50:04
- 2025年05月19日 14:15:29
- 2025年05月19日 11:13:23
- 2025年05月19日 10:26:32
- 2025年05月18日 18:45:58
- 2025年05月18日 18:25:17
- 2025年05月18日 15:24:36
- 2025年05月18日 14:26:30
- 2025年05月18日 13:35:01